返回列表
重要资讯

构建高质量教师发展体系 赋能职业院校青年教师服务区域经济发展

教育部等六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加强新时代高校青年教师队伍建设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的出台,是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建设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决策部署的关键举措,《意见》系统规划了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强化人才引育使用、健全教师发展体系、改革考核评价机制和提高服务保障水平五大方面的重点任务,为青年教师队伍建设提供了明确指引。

职业院校作为培养高技能人才的主阵地,其发展定位、人才培养目标与区域经济发展、产业转型升级紧密相连,青年教师队伍更是支撑其特色化、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力量。聚焦《意见》中“健全教师发展体系,提升青年教师能力素养”核心任务,职业院校应结合定位与服务区域经济的使命,围绕完善发展支持机制、提升教育教学水平、增强科研实践能力三方面,突出数字化赋能、行业企业实践、产业教师队伍建设、产教融合、成果转化及培育工匠精神等特色工作,推动青年教师成长,为区域产业升级以及大国工匠、能工巧匠和高技术人才培养注入新动能。

一、《意见》的战略意义:锚定强国之基,聚焦青年力量

“强国必先强教,强教必先强师”。教师是教育发展的第一资源,青年教师更是教师队伍中的生力军,决定着教育的未来。《意见》的出台,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教育、科技、人才工作一体部署的关键举措,将“强师”的顶层设计精准落地为加强青年教师队伍建设的“施工图”和“任务书”。它直面新时代对教育提出的新要求,旨在引导青年教师成长为“四有”好老师,夯实教育强国建设的人才根基。对职业院校来说,《意见》更是推动其特色化、高质量发展的契机,要求我们将青年教师队伍建设置于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高度进行系统谋划。

二、完善发展支持机制:夯实青年教师对接产业的成长根基

《意见》明确提出,要完善高校青年教师发展支持体系,职业院校需结合职业教育特色转化为中微观层面的具体举措,实现从“泛化支持”到“精准赋能”的转变,筑牢青年教师服务区域经济的能力根基。

(一)构建产业适配型一体化支持平台

《意见》指出要统筹教师研修、职业发展咨询、学习资源服务等职责,建实建强教师发展中心。职业院校要联合高水平大学、行业企业共同打造教学研究、能力发展与咨询指导一体化的综合性平台。通过建立青年教师电子成长档案,精准诊断需求,提供模块化培训课程。依托名师工作坊、教学沙龙等活动,积极营造开放包容、共建共享的教师发展文化生态,为青年教师提供专业引领与同伴互助支持。

(二)深化产教融合赋能实践能力提升

《意见》指出要推动高校教师与行业企业人才队伍交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提升职业院校青年教师专业能力的核心路径。一是与行业龙头企业共建高水平“双师型”教师培训基地,推动共建实训平台,健全教师企业实践制度,强化实践导向的用人评价机制。二是实施“产业导师”制度,聘请企业技术骨干、技能大师和大国工匠担任产业导师,推动校企人才双向流动、资源共享和协同发展。三是支持青年教师深度参与企业真实项目,促进产业前沿技术、先进工艺等向教学资源转化,推动科研成果及工程实践反哺课堂教学。

(三)优化资源供给与团队引领机制

《意见》指出要强化青年教师发展支持引导,强化高水平团队培养支持。职业院校应实施具有针对性的“青年教师启航计划”,构建系统化支持机制。一是为新入职教师建立教学、科研和产业“三维导师制”,在教学技能、科研方法和实践能力上提供全方位指导。二是设立“青年教师科研专项”,帮助青年教师快速启动科研工作。三是搭建区域校企合作交流平台,组织青年教师参与区域产业论坛、技术研讨会,对接本地企业技术需求。四是拓展国际交流渠道,支持赴海外访学研修,提升国际视野与跨文化沟通能力。

三、提升教育教学水平:强化青年教师育人核心能力

教学能力是教师的立身之本。《意见》提出,提升青年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多措并举助力青年教师站稳讲台、站好讲台。职业院校青年教师需突破“传统课堂教学”思维,聚焦数字化转型与职业教育特色,提升“因材施教+产业对接”的育人能力,确保培养的人才适配区域产业需求。

(一)系统化锤炼职业教育教学基本功

构建贯穿教师职业发展全周期的教学能力提升体系至关重要。应强化岗前培训,确保新教师掌握基本教学规范和技能。通过常态化开展教学竞赛、示范课观摩等“教学练兵”活动,持续锤炼青年教师的教学设计、课堂组织与教学反思能力。同时,需完善校院两级教学督导与反馈机制,为青年教师提供持续、精准的教学改进指导,帮助其站稳讲台、追求卓越。

(二)数字化赋能教学能力提升

响应《意见》数字化赋能要求,构建分层分类的数字化教学能力提升体系。一是开展精准化数字技能培训,强化青年教师智能技术应用与教学模式创新能力。二是推进职业教育特色数字化资源建设,支持青年教师将区域企业生产流程、技术标准等融入课程资源建设。三是创新数字化教学模式,鼓励青年教师利用数字技术实现“课堂教学与企业生产场景实时联动”。四是完善数字化考核评价体系,将数字技术应用能力、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成果等纳入考核,形成“培训—应用—评价—提升”的闭环管理。

(三)强化职业教育教学特色与实效

紧扣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突出教学的“实践性、产业性、针对性”。一是聚焦实践教学能力提升,要求青年教师熟练掌握实训设备操作、学生技能考核、实习指导等核心本领。二是深化“岗课赛证”综合育人改革,引导青年教师主动对接职业技能等级标准和行业技术规范,将其融入课程内容设计。三是优化教学评价导向,提高教学业绩、课程建设(尤其是校企共建课程)、教学改革成果等在职称评聘、绩效分配中的权重,引导青年教师“倾心教学、深耕产业”。

四、增强科研实践能力:提升青年教师服务产业本领

《意见》提出,引导青年教师将研究实践与创新创业孵化相结合,推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和不同研究成果应用。职业院校科研工作以“应用导向、服务产业”为核心,青年教师需聚焦区域产业发展需求,强化科研实践与成果转化能力,实现“科研服务产业、产业反哺教学”的良性循环。

(一)强化有组织科研对接区域产业需求

立足区域经济发展规划,围绕主导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布局科研方向,避免“散点式研究”。建立“校企联合攻关机制”,组织青年教师组建跨专业研发团队,参与企业技术改造、产品升级等项目。同时,支持青年教师将自主创新成果转化为行业标准,提升学校在区域产业领域的技术话语权,助力区域产业高质量发展。

(二)推动产学研用深度融合与成果转化

为落实《意见》关于校企双向互聘的要求,职业院校需构建“产业牵引、学术支撑、应用导向”的协同创新体系。一是完善校企“双向互聘”制度,实施“产业教授”聘任计划,让企业技术骨干深度参与科研指导。二是重点建设校企联合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聚焦区域产业共性技术难题,为青年教师提供科研平台和设备支持。三是强化成果转化导向,引导青年教师面向产业实际需求,聚焦企业生产过程中的真实问题和关键技术,开展针对性研究。

(三)改革评价机制激发科研创新活力

突破“五唯”的传统评价模式,建立以“创新价值、产业贡献、服务成效”为导向的科研评价体系。具体措施包括:将青年教师的企业技术服务收入、成果转化收益等纳入评价指标,突出应用研究成果的实际价值;支持符合条件的青年教师参与联合培养研究生导师资格遴选,提升持续科研能力。同时,深化科研体制改革,完善容错纠错机制,鼓励青年教师大胆开展产业应用研究,激发科研创新活力。

五、探索职业发展路径:创新青年教师队伍建设的未来范式

职业院校还应当立足数字化发展新阶段,以制度创新为根本,以智能技术为支撑,积极探索构建适应新时代要求的教师发展新范式,为教师队伍建设注入新动能。

(一)构建“标准化体系+个性化路径”新格局

应建立科学的教师发展标准体系,明确师德师风、教学能力、科研水平等基本要求。运用人工智能技术,建立教师发展动态监测与精准支持系统,为每位教师提供个性化发展方案,从而推动教师培养从“统一模式”向“精准赋能”转变,充分激发教师内生发展动力。

(二)形成“人工智能技术+”教师发展支持新体系

系统构建智能化教师发展支持体系,实现教师发展全过程的数字化、智能化。开发智能教学分析系统,基于教学过程数据为教师提供个性化教学改进建议。建设科研创新智能导航平台,助力教师精准把握科研方向。建立教师发展智能决策支持系统,为教师职业发展提供科学指引。

(三)创新产教“智链”融合新模式

构建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的产教融合智能平台,实现产业需求与教师发展的精准对接。动态把握产业发展趋势和技术人才需求,智能匹配教师研究方向与企业技术需求。完善校企协同创新机制,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的有机衔接。

职业院校青年教师队伍建设是服务区域经济发展、培育大国工匠的关键举措。职业院校应以《意见》为指导,立足类型教育定位,构建高质量青年教师发展体系,探索青年教师智能化发展路径,打造一支师德高尚、技艺精湛、充满活力的高素质青年教师队伍,为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和教育强国建设贡献力量。

(作者:许建领,系深圳职业技术大学校长)

原标题:构建高质量教师发展体系 赋能职业院校青年教师服务区域经济发展 来源:人民网-教育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