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重要资讯

从江苏苏宁解散到“苏超”6万人观赛:江苏球迷在业余赛事里找回主队情感之谜

2025年深秋,南京奥体中心,一场名为“苏超”的业余足球决赛吸引了62329名观众到场。当泰州队在点球大战中险胜夺冠,将“黑马”剧情进行到底时,现场山呼海啸的声浪令人恍惚——这仅仅是在江苏苏宁俱乐部解散四年后,一场由全省13个地市代表队参与的业余赛事。从职业足球的废墟到业余赛事的盛景,江苏球迷的情感归属究竟发生了怎样的迁徙?

一、从62329到0.7%的奇迹:草根赛事的爆发力

“苏超”联赛的崛起堪称现象级。175天,85场比赛,从默默无闻到全省瞩目,其决赛上座人数62329人,几乎填满了南京奥体中心。这个数字背后,是赛事组织者透露的惊人数据:全省13个地市代表队参赛,覆盖了全省约0.7%的人口(约56万人)直接参与球队组建、赛事组织或现场观赛。赛事口号“比赛第一,友谊第十四”意外破圈,成为全国性话题。当泰州队最终捧杯,其意义已远超胜负本身——它证明了一种扎根于城市社区的足球生命力,其动员能力与关注度,令许多职业赛事都相形见绌。

二、球迷画像的裂变:从“遗老”到“新市民”

“苏超”的拥趸与昔日江苏职业队(舜天、苏宁)的球迷是否重合?答案出人意料。多位亲历者指出,这两个“6万人”群体,大部分“毫无关系”。资深球迷怀念的是德拉甘时代的“达纳拉赫从水货变达10”,是高洪波麾下的青春风暴,是骑着电动车穿行南京城的耶夫蒂奇。这些是职业足球的忠实拥趸,情感寄托于特定的俱乐部和球星。

而“苏超”的观众构成则截然不同。一位参与者描述:“我妈一个快60的老太太,只要比赛日,就会问,南通队赢球了吗?后来甚至会跟我一起看球。”这揭示了“苏超”的核心吸引力——它不再局限于传统意义上的“球迷圈层”,而是下沉到了城市的毛细血管。其拥趸基数之大,“不是江苏队这种俱乐部球迷基数能比拟的”。大量普通市民,甚至“连足球规则都未必清楚”的人,因为“代表我的城市”这一朴素情感而聚集。当泰州、南通等城市的名字出现在球衣上,胜负便与城市荣誉紧密相连,唤醒了最原始的归属感。

三、城市荣誉感:超越足球的情感纽带

“舜天、苏宁这些球队,只是停留在体育报道当中,关我们普通人啥事?”一位观众的反问点破了关键。职业足球的沉浮,对于不涉足此圈的市民而言,仅是新闻背景。而“苏超”则不同,它直接以城市之名作战。当南通队在常规赛和淘汰赛领跑全省,当泰州队以黑马之姿逆袭夺冠,胜负牵动的是整座城市的神经。这种情感,无关技战术的欣赏深度,而是基于“我们城”与“他们城”的天然分野。比赛成为了城市之间友好较量的平台,胜负成为街谈巷议的素材,球衣上的城市名字就是最强的身份认同符号。它超越了足球本身,成为一种地域文化认同的集体仪式。正如赛事组织者所言,落幕之时,“比夺冠更重要的事”已然发生——那便是城市共同体意识的蓬勃生长。

四、结语:社区足球的情感容器

江苏球迷的故事,并非简单的“职业队解散-情感转移至业余队”的线性叙事。它揭示的是中国足球生态中,一种被长期忽视的力量:以城市/社区为根基的草根足球,所能激发的深层情感连接。当职业足球因资本、管理等问题陷入困境甚至崩塌时,“苏超”模式提供了一种情感出口——它更贴近生活,更易参与,更直接地服务于“身边人”的荣誉感。从南京奥体中心62329人的呐喊,到小城街头老太太关于“南通队赢球了吗”的日常询问,“苏超”证明:足球最本真的魅力,或许不在于顶级球星的光环,而在于它能否成为承载社区认同、激发城市自豪的情感容器。这条路,江苏球迷走了四年,而它指向的,或许是中国足球未来值得深耕的一片沃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