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重要资讯

卷首语 | 拒绝和解的勇气

前两天在活动上遇到了一位许久不见的老同行,作为一个越来越习惯于混迹网络世界的老牌社会人,很多所谓老相识,连点头之交都算不上,大部分也就是加微之谊。但之后基本就是毫无互动。作为一个E人,这种场合下我一般会主动破冰,即使想不起对方的名字,也会归咎于自己的老年痴呆,然后努力回想我们上一次相遇的场景。然而这一次在我主动打完招呼后,对方却面露尴尬且稍显不悦地说:你想不起我名字很正常,你很久前就把我微信删了。我一愣,拍了一下自己的脑袋说:哎呀,许久不见的人想不起来是谁可能就随手删除了,我可真该死。她也马上笑笑说:是啊,看来咱们以后还是得多多互相骚扰加强记忆才行。

从短暂的“社死”到瞬间的“回魂”,让我意识到一件事:今天,我们习惯了用加微代替握手,用点赞代替问候,但大部分的社交关系都会在数字洪流中走散,“零互动”或者“互删微信”可能是成年人社交常态,其实谈不上失礼。对我和她而言,两个不那么熟悉的人能笑着面对:是的,我删过您微信,但这也没什么,我也没做错什么。在我看来,真正的社交自由,不是手机里躺着多少联系人,而是敢于承认哪些关系已经不再重要,因为人际关系本来就应该随着人生阶段而自然流动。当然,我也更赞叹对方的高情商反应,给我找了台阶,也为自己挣了面子。

这种不会再被“社死感”裹挟带来的惊喜,不亚于我前几天发现自己依然能在红眼航班上看完一本书。看到这里你可能会说,这就值得顾盼自雄了啊,最多也就说明你到岁数了,事情经历的多了也就看的开了。且打住,本人虽已中年,也拒绝被“四十不惑”裹挟,那可是人家孔圣人的境界,我小小的脑袋里大大的疑问可还多着呢,远没到“也无风雨也无晴”的心境。

前两天看新一季的《圆桌派》,80后的李诞、兰小欢与50后的许子东、60后的窦文涛对谈,说到如今的年轻人都把“社死”当最严重的失败。他们怕“朋友圈没人点赞”,怕“发言被喷”,即便中小学生也是如此,全世界的孩子们的焦虑,不是因为代际关系,不是因为升学压力,而是“每天被陌生人评价”“活在别人的眼光里”。尤其是00后的孩子们,是出生在社交媒体的一代,成长的底色是陌生人组成的网络世界和虚拟空间,所以他们的童年相较于我们的童年,上限更高,下限也更低。常有成年人劝诫年轻人不要在意网络攻击和陌生人的恶意,但这可是他们从小的伴生环境啊,就像从小生活在机关大院里的7080 后,就算整天被锁在家里被告知“不要跟院子里的小朋友一起玩”,也架不住父母们散个步的工夫就能把所有学龄儿童的成绩排个榜单出来。

图源:谈话节目《圆桌派》

《圆桌派》第八季里,

作家兰小欢表达了对这一代年轻人的洞察

所以呢,我们这些来自“鸡犬相闻”式熟人社会的中年人来观察今天在社交媒体中四处游牧的青年人,确实有点白天不懂夜的黑的意思。我们那套忍一忍就过去"的生存哲学,在数字原住民的世界里,不过是刻舟求剑。那些被我们看作玻璃心的瞬间,可能是他们社交免疫系统在报警。愁不一定是为赋新词,emo也未必是无病呻吟,只是不足为外人道也。

但我依然很想说的是,在过去一个月,有两位沉寂许久重新亮相的女性带给了我莫大的惊喜和启发,也让我真切见识到,即便身处对她们而言堪称一塌糊涂的社交媒体环境,依然敢亮出的模样。

一位是被社媒开除“女性籍”许久的J.k.罗琳,发长文刀刀见血地指出“成年人无权在背刺朋友的运动中获利的同时仍要求得到他们的爱”,先不说罗琳发表这篇文章前是否预料过会被艾玛的粉丝和自己的黑粉更疯狂地围攻,面对一个年龄可以做自己女儿的对手,完全没有“以大欺小”的心理负担,拒绝用“和解”换取流量,坚持要求对方承担后果,这种“硬刚”的姿态,恰恰是社交媒体时代最稀缺的真诚—— 原谅自己的不原谅,与不和解的自己和解。虽说宽容被奉为美德,但不该让强行宽恕成为一种对待自己的暴力。这让我想到植物画家曾孝濂的妻子张赞英,老人在《十三邀》里哽咽地讲到自己最难以释怀的事,怀孕四个月的时候被人踹肚子导致流产,难过到一度想要自杀,然而多年后丈夫却不断要求她去和对方和解。直到今天,能看出丈夫这个残酷的要求给她带来的伤害已经远远大过那件事本身。对于每个人来说,有些事情一辈子都没法和解,也不是所有人都值得原谅。

图源:节目《十三邀》

在节目中张赞英坦言如果再来一次,

她绝对不会选择和丈夫一起过

这种拒绝与痛苦和解的决心不是狭隘,反而是对自己的宽容。另一位,是在本届金钟奖意外亮相的小S,这是姐姐大S去世8个月之后,她的首次回归。尽管依然活人感十足地打诨、毒舌、开黄腔,但是我们都能看出来,小S并没有完全走出来,但她在非常非常努力地回到大家熟悉的那个徐熙娣,甚至还一同带回了熙媛的一些印记。她的声音和笑容让我熟悉,但她的小心翼翼和举轻若重也让我心疼,里面有对姐姐的思念,也可能有对批判声的顾忌,毕竟我就看到弹幕里飘过“到底还是缺钱了,可以出来消费亡人了”。但是我看到更多的,是小S胸口的一个“勇”,这个曾经被姐姐骂“俗辣”(闽南语里的胆小怯懦)的女孩,终于在40多岁开始变得勇敢和担当。身边已经没有姐姐保护的小S很清楚,自己作为一个只能将艺人作为终生职业的人,必须继续生活在大众视野中,继续扮演她的角色,哪怕一切只剩消耗情怀,哪怕一切都不再如从前。而我们也知道,她不可能真正地走出来,未来的她也一定会带着这份沉重的痛感,继续扮演她的角色。

网友的P图,大小s两姐妹同台的样子。

S能够重新站在舞台上,她怀着自己的勇气,

也带着姐姐的微笑

当我发现,鸡汤永远成不了解药,解药有可能来自猛药,我就接受了自己的不原谅、不和解、不宽容,甚至不自洽。如果你明白这种感觉,就一定能看懂我非常推崇的电影《海边的曼彻斯特》里主人公那份“丧”李拒绝了他人的原谅和与自己的和解,而选择用余生困在自责的牢笼中,带着伤痕继续前行这并非懦弱,他的不和解的权利是对创伤最真实的尊重,也让我们深刻地看到了创伤的不可逆性与和解的局限性

图源:美国电影《海边的曼彻斯特》

萨特说他人即地狱,但别忘了后半句——“我们也是他人的地狱。我们每个人,既是受害者,也是他人地狱的制造者。就像作家兰小欢所说,这代年轻人的痛苦在于用真实的情感,经营着虚拟的社交关系拥有不原谅的勇气,也恰恰是我们的生命对于复杂性的诚实回应——毕竟,并非所有故事都需要圆满的句点。所以,当你不想放下一切的时候,也请放过自己的度量。

发布于: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