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重要资讯

婆婆妈妈与公公爸爸

本文转自:北京青年报

读享时光

婆婆妈妈与公公爸爸

◎邱岳

你有没有听过类似这样的说法,说女性优柔寡断,男性雷厉风行;或说女性做决定时更感性,而男性更理性……这样的说法对吗?

前些日子我看了本书叫《理性的抉择:女性如何做决定》,作者通过广泛分析大量涉及性别的社会学心理学研究,想要揭掉贴在女性身上关于决策能力和风格的标签。不同性别是不是真的有决策偏好差异呢?比如前面提到,会不会决策时男性比女性更果断?其实仅从我的生活经验来看,好像女性的果断程度就常常会高于男性,所谓的“婆婆妈妈”其实很多时候也可以说成“公公爸爸”。书的作者引用了一些研究,表明人在决策时的果断程度跟文化背景的相关度更高,而跟性别没有太大关系——“大部分时候男性和女性在做选择时一样犹豫不决”。

作者在另一个论证角度上做得非常好,我认为也是这本书的闪光点——充分讨论了决策相关“性别刻板印象”的由来。那些我们给女性贴上的标签究竟源自何处?它为什么会整齐地出现在某些主流共识里?简而言之,所有刻板印象大部分都是正反馈持续社会化的过程,也就是某种刻板印象带来了一系列环境差异和行为表现,而这些行为表现则进一步持续加强人们的刻板印象。

比如有种观点认为女性更善于依赖直觉做决定,我们常听到“女人的第六感”,却很少听到“男人的第六感”。女性似乎天然就能长出更多触角,敏锐捕捉环境中的各种细碎信号,这是为什么?书中介绍了一个实验,研究人员给不同性别的人分配不同的权力角色,观察他们或她们的直觉表现,实验结果表明:不论男性还是女性,当被试者被设计为低位时,他们的观察能力和直觉表现都变得更好。研究人员戏谑地表示:与其说这是“女性的直觉”,倒不如说是“下属的直觉”。很多女性的标签是因为社会将女性置于低位而贴上的。其实不仅是女性的标签,生活中很多不同人群的标签来由都有类似的成因。

那么这种不合理的标签错置是如何不断强化,最终成为刻板印象的呢?书里提到一种叫做刻板印象威胁的概念。这个概念源自1995年斯坦福大学的一个研究。两位研究人员发现,美国非洲裔学生的平均标准化考试成绩落后于白人学生。

为了弄明白为什么,研究人员设计了一个实验:他们邀请非洲裔美国人和白人学生共同参加一个非常困难的考试,告诉其中一半学生,说这个考试是要考核他们的智力,而告诉另一半学生,说这个考试只是为了研究人类解决问题的方式,不涉及到任何对他们个人的评价。结果认为自己的智力会被测评的小组中,非洲裔学生的平均成绩显著低于白人,而没有“被评价”心理负担的学生组中,非洲裔学生的平均成绩与白人无异。分析原因,科学家认为非洲裔美国学生参加测试时,会因为担心自己的表现符合了社会上“黑人学术不如白人”的刻板印象而产生焦虑,这样的焦虑又显著影响了他们的表现。

另一个佐证刻板印象威胁的实验更加直接:在西方国家有个刻板印象是“男性天生比女性更擅长数学”,而这项研究发现,只要在考试前询问成年女性:别人会如何根据这个数学测试的结果来看待你?就能让她们的平均成绩下降59%。白人男性并不受到这个问题的困扰,但如果换一个问法,考试前提醒他:这次数学考试中有很多亚洲裔学生参加,你作为白人,觉得别人会如何根据测试结果看待你?白人男性听完此问,成绩也会应声下跌。

换句话说,只要唤醒一个人的某种公认的“低位”标识,就能够显著地影响他的相关表现,从而进一步加强这个刻板印象,周而复始……这就是“刻板印象威胁”——人们因为害怕自己符合某种刻板印象而瞻前顾后,反倒影响了发挥。作者在书里分享了一些治愈“刻板印象威胁”的方法,但在我看来,其实只要意识到我们会被自己和别人的印象所绑架,从而影响正常发挥,就可以帮我们获得自我解脱的曙光。

性别偏见并不仅仅影响女性,男性也一样。书里有个有意思的实验,旨在研究在决策过程中“冒险偏好”这件事情的男女差异。研究发现,实验人员通过给男性涂抹大量带有香味的乳液,就能使这些汉子在测试中更激进地承担风险。原因是浑身香味的乳液唤起一种“性别羞辱”,所以他们不自觉地希望通过更符合男性刻板印象的“冒险”来证明自己。

整本书的论述方式很学术,作者几乎每隔三五句就会插一个参考文献或研究的出处,她用这样的方式构建自己坚实的逻辑线条,也让自己始终保持着体面的克制。这一点我觉得很了不起,也很受启发。我觉得所有对“做决定”这件事情感兴趣的人,都可以翻翻这本书,毕竟女性的特征也是人的特征。

发布于:北京